本期要闻:
² 张建云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获准立项
² 水工模型试验和原型观测技术国际研讨会顺利召开
² 水科学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在武汉大学召开第二次会议
² 实验室研究人员唐洪武教授获2007~2009年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最佳国际学术论文奖
² 张长宽教授等完成的“河口海岸水动力、物质输运及灾害预警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通过专家鉴定
² 实验室研究人员左其华教授获海岸工程杰出成就奖
张建云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获准立项
2010年7月9日,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启动实施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出席会议。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财政部教科文司、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第一届专家组全体成员、第一批启动的19个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各课题负责 人、项目承担单位和依托部门代表等近200人参加了会议。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张先恩司长主持了会议。
科技部曹健林副部长宣布该计划第一批19个重大项目启动实施,并宣布成立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第一届专家组。张建云院士等21位知名专家入选第一届专家组。
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牵头,以实验室研究人员张建云院士为首席科学家,联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申请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水循环的影响机理和水资源安全评估”获准立项。项目研究总经费2900多万元。该项目以加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安全影响研究和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基础科学支撑为总目标,选择我国洪涝干旱灾害和水资源短缺问题较为突出的黄淮海地区为研究对象,探索气候变化对水循环要素和过程的影响机理,分析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驱动机制,评估研究区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旱涝灾害风险和水资源安全,提出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拟解决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机理、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驱动机制和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归因等三大关键科学问题。
专家组组长徐冠华院士代表专家组讲话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舞台上,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在实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中有所作为,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占据主动,都需要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强有力支持。此次设立的19个全球变化研究的项目,既关注全球变化科学问题,也充分考虑了国家的迫切需求,相信能够在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内政外交方面有大作为。
万钢部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妥善应对全球变化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国对全球变化的科学规律认识还很有限,缺乏对重大科学问题或攸关国家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能源、外交等重大利益的集成研究,在一些全球变化关键科学问题上尚无权威的国际发言权。大力加强我国全球变化的协调集成研究已迫在眉睫。为此,科技部、财政部在已有工作安排的基础上,下大决心安排专门经费支持全球变化研究,应急启动了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针对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优先领域和关键问题,部署一批项目,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以全面提升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维护国家权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为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水工模型试验和原型观测技术国际研讨会顺利召开
为适应当前科学研究试验手段和测试技术发展的需要,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主办、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承办的水工模型试验和原型观测技术国际研讨会于2010年9月13日-15日在南京召开。张建云院士出席会议并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试验方法与测试仪器专业委员会主席、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教授Colin D. Rennie,中国水利学会秘书长李赞堂,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周尚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葛九峰教授主持开幕式。
渥太华大学Colin D. Rennie教授、四川大学许唯临教授、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云教授、瑞士洛桑生态与环境科学中心Blanckaert Koen研究员、香港大学李行伟教授等五位专家先后做了大会主旨报告。
本次会议的议题主要有物理模型试验新技术、原型观测新技术、测量仪器与设备、复合模型(物模+数模)技术等。会议将通过特邀报告、分议题报告、技术参观和技术展览等形式就国内外水工模型试验与原型观测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成果进行广泛交流,将有力地推进水工模型试验技术和原型观测技术的发展。会议收到国内外论文150余篇,录用122篇,其中52篇论文在会上交流。来自美国、日本等18个国家和国内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130余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
与会期间,参会的近100位中外专家和代表参观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铁心桥试验研究基地。
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学科中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第二次准备会议顺利召开
2010年9月28日-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水利科学与海洋学科在江苏南京召开了“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学科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议”水利科学与水利工程领域第二次准备会议。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了这次会议。会议主要为11月19日将在江苏镇江举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学科中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议”作准备。
会议由组委会主席河海大学唐洪武副校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学科李万红主任、水利科学与海洋工程学科中青年科学家学术研讨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李庆斌教授出席会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 、河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加拿大Alberta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科学院水利部水工生态所、江苏省水利厅等水利学科与水利工程领域内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专家结合水利事情的当前形势与国家重大需求、水利科学与水利工程领域的发展前景、关键科学问题等对重大项目与重点项目立项建议展开了积极、广泛与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水科学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在武汉大学召开第二次会议
2010年7月29日水科学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以下称“水研盟”)第二次会议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由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水研盟副主席谈广鸣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水研盟主席王光谦院士到会并讲话,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创兵教授会见了与会代表。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水研盟副主席彭世彰教授、副主任王文教授,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杨金忠教授、副主任吴运卿博士,四川大学水力学及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兴年教授、副主任余挺博士,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庆斌教授及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的相关人员等参加了会议。会议首先通过了“水研盟”首届机构组成,即“水研盟”设立主席1名,副主席3名;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3名。主席采用轮值制度,首任主席为王光谦。会议期间,深入讨论了“水研盟”首项合作项目-关于水利科学研究方面的“大科学计划”立项申请报告。
水科学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成立于2010年7月16日,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四个水科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进一步联合。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水力学及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水研盟”核心成员单位。
唐洪武教授获2007~2009年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最佳国际学术论文奖
2010年9月6日- 9日在南非开普敦(Cape Town)市举行了第11届河流泥沙国际研论会(11th ISRS),此会议由国际水利学会(IAHR)和国际泥沙研究协会World Association of Sedimentation and Erosion Research (WASER) 组织,每3年举办一次,全球共200多名知名学者、教授参加,会议围绕泥沙基本理论、流域产沙、河流泥沙、海洋泥沙以及水库泥沙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唐洪武教授、郑金海教授、戴文鸿博士、张蔚博士四人应邀参会,戴文鸿博士应邀主持了大会主题演讲。 会议对2007~2009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最佳国际学术论文进行了颁奖,唐洪武教授等于2009年发表的论文“Protection of bridge piers against scouring with tetrahedral frames”入选四篇最佳国际学术论文之一,论文针对作者多年来所提倡的新型桥墩局部冲刷防护措施 “四面体透水框架群”的防护效果进行论证,研究了四面体防护下的桥墩周围流场特性,论文证明了四面体透水框架群具有良好的减速和防冲效果,为该防护措施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唐洪武教授应邀在颁奖大会上用英文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获奖感言,并介绍了河海大学及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热诚邀请与会国际代表来实验室开展泥沙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科 研 动 态
1. 张长宽教授等完成的“河口海岸水动力、物质输运及灾害预警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通过专家鉴定
2010年7月10日,教育部在南京组织召开了由河海大学完成的“河口海岸水动力、物质输运及灾害预警研究与应用”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分别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陈吉余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建云教授担任。委员分别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江苏省水利厅。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河口区水流微结构机理、水流与物质输运模拟新方法、天文潮风暴潮预报技术和灾害预警的业务化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本项目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在国家和有关部委项目经费的支撑下,研究工作历时近二十年,涉及河口海岸水动力、泥沙及物质输运和防灾减灾等诸多领域,在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积极的成果。主要创新点有:1.构建了河口区水流特征研究的基础试验,揭示了河口区斜压水流、分汊河道三维环流、弯段分层流、波浪作用下浮射流等的基本特性。2.架构了河口海岸物质输运基础性实验平台,揭示了水动力—地形地貌响应关系、分汊型河道及分层流的物质输运机制。3.集成了高精度天文潮预报、天文潮风暴潮耦合预报、灾害预警预报及评估、污染事故预报等技术;构建了河口海岸风暴潮预警预报及灾害评估业务化系统。
成果已在国家防办、水利部水文局以及福建、江苏、广东等省市沿海河口地区的防汛、风暴潮 预报、水资源管理、河口治导线确定和工程建设中得到了推广与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缴锡云教授等完成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干旱区智能化微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验收
2010年9月15日至17日,科技部委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考察了课题示范区,并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对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缴锡云教授主持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干旱区智能化微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进行了验收。专家对课题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该课题由河海大学主持,与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新疆农业大学、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共同承担。课题针对干旱区微灌的技术特点,通过对墒情空间变异规律与测点布设方案、水分亏缺诊断指标体系与水肥控制模式、低成本测控系统关键硬件、智能化灌溉决策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与集成,解决了智能化微灌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水肥精准控制与高效利用,节约了灌溉人力成本。课题在阿克苏建立了200亩果树智能化微灌示范区,在库尔勒建立了300亩棉花智能化膜下滴灌示范区。
3.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启动会隆重召开
由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张建云院士为首席、依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联合河海大学、中国水科院、北京师范大学、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和中科院大气所等共同承担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水循环的影响机理和水资源安全评估”项目启动会于2010年7月25日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隆重召开。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傅小锋调研员、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乔世珊巡视员等出席会议。咨询专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昌明院士、河海大学刘新仁教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文康教授、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刘春蓁教授等听取了项目首席科学家和4个课题负责人的实施方案报告,并就项目实施方案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各课题负责人与研究骨干、项目管理办公室成员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云教授主持了项目启动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建云教授代表项目依托单位致欢迎辞。他指出,气候变化及其造成的影响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水资源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领域。黄淮海地区作为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未来气候变化将可能进一步加剧流域内的洪旱灾害和水资源短缺形势。在新的背景下,分析我国水资源的演变规律、揭示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机理,研究气候变化对我国旱涝灾害的驱动机制,科学评价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安全的影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为保障我国水资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南科院作为我国成立最早的综合性水利科研机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参与或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气候变化、水循环过程、旱涝灾害、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模拟技术等方面形成了厚重的积淀。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与项目的各参加单位共同努力,集思广益、通力合作,确保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项目启动暨专家咨询会后,项目组又认真梳理了专家组咨询意见,并进一步落实修改各课题实施方案。7月26日项目组部分成员和专家到安徽五道沟水文试验站和滁州生态水文试验基地考察,为项目试验方案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4.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气候变化对我国水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期成果汇报会召开
2010年7月31日-8月1日,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气候变化对我国水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期报告会召开。会议由张建云院士主持,水利部水资源原司长高而坤教授、河海大学刘新仁教授等专家出席会议。各课题负责人及主要研究人员70余人参加了会议。
各课题负责人分别就所承担课题对照工作大纲和任务书,汇报了课题的研究进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与会专家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对每个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专家们对项目的总体研究进展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各课题下一步需要加强和完善的方面及技术方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对各课题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项目负责人张建云院士在听取了各课题的汇报和专家意见后对会议进行了总结。首先肯定了各课题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和主要成果,对项目结题前的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同时指出,各课题应加强成果的总结和凝练,在做出结论时要认真分析,充分论证其合理性与可靠性,加强不确定性研究及风险分析,注重成果的实用性,着重面向水利行业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和有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学术交流与视察访问
1. 实验室研究人员左其华教授获海岸工程杰出成就奖
第32届国际海岸工程大会(3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Engineering, 简称ICCE2010)于2010年7月1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ICCE是目前国际海岸工程研究领域最大规模的学术会议。本届会议是ICCE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召开,来自40余个国家的600余名代表及参展单位参加了会议,其中国外代表490余人。
会议开幕式于7月1日上午举行,由ICCE2010地方组委会副秘书长、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葛九峰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ICCE2010地方组委会名誉主席邱大洪教授代表地方组委会致开幕词,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蔡威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致欢迎词,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海岸海洋港口河流分会海岸工程研究专业委员会(CERC)副主席Billy Edge致欢迎词。 开幕式后,会议分5个会场进行论文交流,会议主要议题有:1、海岸演变,含波浪理论、波浪演变、潮流动力学、风暴潮及灾害、波浪传输过程、泥沙运动、海岸侵蚀、岸滩演变及冲刷等。2、海岸和河口工程结构,含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优化及维护、波浪-结构-土体相互作用等。3、港口、码头、航道,含港口深水码头与航道的规划、设计、泥沙淤积、疏浚的管理与优化、船舶影响等。4、海岸环境,含海岸污染、海岸休闲环境、水质保护、湿地及河口环境、环境影响及补偿、海岸生态水力学等。5、海岸风险,含海岸风险源、海岸决堤、洪水风险管理与战略、海岸风险评估、气候变化等。6、海岸开发,含海岸带管理、海岸能源、海岸航运、原型观测、数据管理、海岸信息系统、海岸项目的可持续性、海岸保护理念等。
7月1日下午,美国海岸工程研究专业委员会举行了海岸工程杰出成就奖和贡献颁奖仪式,实验室研究人员左其华教授与其他国家的4位海岸工程专家获海岸工程杰出成就奖。
2. 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参加英国水文协会第三届国际会议
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陈喜教授、雍斌博士于2010年7月19日至23日至纽卡斯尔大学参加了英国水文协会第三届国际会议,该会议每六年举办一次。陈喜教授于会议首日做了”Measurement of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in relation with vegetation” 的大会报告,次日雍斌博士在遥感水文分会场做了“Intercomparison of two satellite-based precipitation products at basin scale”的专题报告。会议期间,他们与国外同行专家就相关热点研究话题进行了较细致的讨论,并与Hydrology Research 期刊主编Littlewood教授、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期刊主编Kundzewicz教授、大会主持人Claire教授等在开展学术交流和互访、合作筹备专刊等方面进行了亲切交谈。本次会议交流活动由高等学校学科创新111引智计划项目(B08048)资助。
3. 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郑金海教授参加第五届中德水利及海洋工程学术研讨会
2010年9月21日-23日,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郑金海教授一行18人赴天津参加了第五届中德水利及海洋工程学术研讨会,郑金海教授主持了分会场讨论和大会闭幕式,通过学术交流,海峡两岸和德国方面的与会代表就水利和海洋工程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为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机会。
中德水利及海洋工程学术研讨会由河海大学、成功大学和德国罗斯托克大学发起。自2002年起每两年在德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依次召开,前三届中德海岸及海洋工程研讨会分别在德国罗斯托克大学、中国河海大学、中国台湾成功大学举办,2008年起在德国达姆科技大学举办的第四届会议更名为中德水利与海洋工程会议,本届会议由天津大学举办,下届会议将在2012年由基隆台湾海洋大学举办。
4.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Julio F. Davalos教授访问实验室
2010年9月29日-10月2日,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Benedum杰出教授和“交通安全和结构工程革新中心”主任胡柳•戴维劳斯(Julio F. Davalos)应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之邀前来进行学术访问和讲学。9月30日,戴维劳斯教授在河海大学闻天馆为200多名教师和研究生做了一场近三个小时的题为“土木安全工程中的高性能材料和结构系统”精彩报告。戴维劳斯教授从FRP复合材料桥梁板、高性能混凝土、碳纤维复合加强材料对混凝土结构的修复应用、废料木材重建复合结构和气冲袋对水下隧道的安全保护五个研究方向进行详细介绍。讲演完毕,戴维劳斯教授耐心回答了研究生提出的问题,并指导学生如何规划和开展研究。 胡柳•戴维劳斯在美国维吉尼亚理工大学获得结构工程博士学位,同时还拥有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和施工管理等多个学位。他在结构力学和结构工程领域成绩卓著,研究方向包括高等材料和结构系统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如FRP、木材等复合材料和高性能混凝土。他的工作主要是针对民用基础设施(特别是高速公路和桥梁)的修复与安全以及结构的修补增强等。他是美国“交通安全和结构工程革新中心”的主任,带领一个在西弗吉尼亚州工程和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大团队。该中心承担许多美国大型的基础科研项目,每年科研项目经费高达600万美元。他也活跃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出版了大量设计、教学手册和图书,专家国会证言,发表了120多篇期刊文章和170篇会议文章。同时,获得了60多个教学和研究荣誉,包括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年度最佳教授奖。
5. 英国Plymouth大学潘顺琪博士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
2010年7月9日下午,英国Plymouth大学潘顺琪博士应邀作了题为“Modeling of Coastal & Estuarine Processes”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吴时强教授主持,实验室科技人员和研究生2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潘顺琪博士介绍了英国50年代以来海岸工程基本情况、发展历程等,详细介绍了近年来Plymouth大学在风暴潮不确定性分析模拟、海岸防护、河口风暴潮防护、潮汐发电、海流发电等方面的成果。会上,与会人员积极发言,与潘顺琪博士就模型模拟技术、模型耦合技术、不确定性分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6. 挪威科学院院士Lars Gottschalk教授及Irina Krasovskaia教授访问实验室
2010年9月27日上午,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挪威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地理学会会员Lars Gottschalk教授及Irina Krasovskaia教授夫妇来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访问。Lars Gottschalk教授曾担任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副主席(1999-2003),2007年获得欧洲地学联盟“达西奖章”(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Henry Darcy Medal)。实验室副主任王文教授陪同Gottschalk教授与Krasovskaia教授夫妇参观了实验室的设施。随后,由Gottschalk教授与Krasovskaia教授分别就水文学统计描述方法及生态水文学前沿问题做了题为“Mapping hydrological statistical descriptors”、“An operational approach for Environmental Flow Assessment (EFA)”的报告。任立良教授主持了报告会,陈喜教授等教师及许多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7. 水文水环境代表团访问美国和加拿大
2010年8月18日-25日,张建云院士率水文水环境代表团访问了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USGS总部(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和位于旧金山的USGS西部中心,以及加拿大环境部,对相关实验室进行了参观考察,了解目前相关学科研究前沿,并就水文、水生态、水环境、土木、地质等学科,气候变化、泥石流防治、同位素在水生态和水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高精仪器设备研制与应用,以及研究生和高级访问学者联合培养等双方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代表团成员包括实验室戴济群副主任、刘九夫教授、吴时强教授等。
8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专家来访
2010年9月13日-15日,参加水工模型试验与原型观测技术国际研讨会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专家、国际水利工程与研究协会(IAHR)试验方法与测试仪器专业委员会(EMI)主席Colin Rennie博士借此机会,于14日上午访问了实验室。李云教授接待了到访的客人,实验室吴时强教授等参加了接待。
本次会谈主要商讨了实验室与渥太华大学开展合作的方式:博士研究生和科研人员的交流访问。随后,Rennie博士参观了水弹实验室,重点了解了三维PIV仪器设备及开展的研究工作。科研人员在计算机上演示了利用该设备所从事的科研工作成果。Rennie博士希望借助我们的三维PIV仪器设备,开展合作研究,并在了解了南科院关于溃坝试验的研究情况后,表示回国后将竭力促成该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来开展相关研究。
双方还探讨了将此水工模型试验与原型观测技术国际研讨会办成一个系列会议的可能性。Rennie博士表示他将在EMI的有关会议上进行讨论,同时建议此类会议需要侧重于如何运用先进仪器设备,开展物理模型试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与美国土木工程协会主办的一个系列会议互补,以求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9. 英国HR Wallingford专家来访
2010年9月15日下午,英国 HR Wallingford 公司的洪水与水资源专家Dr. Geoff Wilson访问了实验室。吴时强教授等接待了到访客人,有关科技人员参加了接待。
本次会谈主要商讨了实验室与HR Wallingford双方科技交流合作、邀请英方气候变化专家参加明年的“气候变化与水问题国际学术会议”等方面的事宜。双方充分交换了各自在物理模型试验能力和设备方面的信息,希望通过互派专家和技术人员,以促进双方模型试验技术水平的提高,并携手为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在中国及亚太地区资助项目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10. 德国弗劳恩霍夫信息与数据处理研究所专家来访
德国弗劳恩霍夫信息与数据处理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and Data Processing,IITB)主任Thomas Rauschenbach博士和Divas Karimanzira博士应邀于2010年7月27日-8月2日来访。
总部位于德国慕尼黑市的弗劳恩霍夫应用技术促进学会(FhG)创立于1949年3月26日,以德国著名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Josephvon Fraunhofer,1787-1826)命名。作为非营利机构的FhG是德国乃至欧洲应用技术领域里最大的研究机构。弗劳恩霍夫信息与数据处理研究所是FhG的57个研究所之一,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该所在2003年为北京水务局开发了“北京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该项目获得中国科学技术部和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的共同资助。
此次德国专家来华,主要针对北江流域的梯级调度和水资源综合利用问题进行技术磋商,将为早日完成水利部先进技术引进项目奠定基础。实验室有关人员参加了技术交流。
11.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副校长一行来访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主管副校长兼教务长彼特•史德恩博士一行三人应邀于6月25日来访。张建云院士亲切会见了来访客人,热情回顾了与乔治梅森大学科学学院的合作过程,对梅森大学为赴美培训活动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双方人员进一步探讨了今后扩大合作领域的内容,一致同意扩大合作级别,以便充分利用梅森大学各学院的专业优势,促进双方多领域的合作,诸如在水文与水资源综合管理、遥感和雷达技术在水利中的应用、工程材料、气候变化、海岸工程、水环境保护等方面。
会见结束后,史德恩博士一行参观了铁心桥基地。基地的科研设施和大型模型试验给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戴济群副主任、蔡跃波教授等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见活动。
12. 巴西Lactec科技开发研究院院长一行来访
巴西Lactec科技开发研究院院长N. P. Ribas教授一行4人应邀于7月19日至21日到访讲学。
7月20日上午,李云教授亲切会见了来访客人,热情回顾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双方合作交流的过程,双方各自介绍了科研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表达了今后继续开展合作研究的愿望。
会见结束后,巴方代表团成员、Lactec资深水利专家J. Ota教授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国际会议厅作了Lactec研究院科研进展及河流泥沙研究的学术报告,有关青年学者和研究生踊跃参加了听讲。
下午,在李云教授陪同下,巴西专家参观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铁心桥基地。开展的模型试验研究给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巴西Lactec科技开发研究院是巴西一所综合性的科技开发研究机构,现有雇员500多人,60%以上人员具有博士学位,其下属的CEHPAR水利研究所前身是巴西巴拉那州著名水利研究机构,包括伊泰普水电站在内的多座大型水电工程的水工模型试验都是由该研究所完成的,在世界水利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地 址: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内)
电 话:025-83787286 传真:025-83786606
邮 编:210098
网 址:http://www.hydro-la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