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实验平台
  您的位置: 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 >> 实验室简报 >> 正文
  阅读全文

2010年6月简报(总第二十二期)

 [添加时间:2010/7/2 9:59:56, 浏览次数:8953次 ]
本期要闻:
²   实验室第一时间为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提供技术支撑
²   张建云院士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²   张建云院士参加“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水安全高级圆桌会议”
²   彭世彰教授等完成的“水稻节水灌溉理论及调控模式创新与应用”研究成果通过专家鉴定
²   国际水协会(IWA)主席David Garman博士访问实验室
²   水利部总规划师周学文一行视察实验室
 
 
 
 
 
实验室第一时间为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提供技术支撑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后,实验室第一时间反应,利用已建设成的“全国水库大坝基本资料信息管理系统”查询玉树州及其周边地区水库分布,并及时与青海省水管局联系了解水库震损情况。经确证,玉树州没有水利部门管理的水库,但有一座隶属当地电力公司管理的禅古水电站坝体发生裂缝,其位于玉树州府上游大约15公里处,实验室将该情况迅速上报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同时组织人员整理青海省水库基本情况,并于4月15日将相关信息报送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和水利部抗震抢险专家组,并做好相关准备,随时赴震区检查水库的震损情况。
 
张建云院士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4月27日,五年一度的全国劳模表彰大会——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张建云院士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与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869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和2115名全国劳动模范一起在这里接受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
    张建云院士长期从事水文、防汛抗旱、气候变化影响、水利水电信息化等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863、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研发了“全国洪水预报系统”、“国家防汛会商系统”等核心业务系统,为国家防洪抗旱调度指挥提供技术支撑。主持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设计和一期工程建设工作,构建了国家防汛抗旱减灾决策平台。历时8年主持编制《中国暴雨统计参数图集》,该图集全面系统地揭示和描述了我国暴雨的统计特征和规律,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技术资料,是我国水利、交通等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的重要依据。主持编写的《水文情报预报规范》、《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等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一系列标准规范和技术规程,构建了全国水利信息化的技术规范体系。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4部、译著1部、参编著作4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江苏省首批中青年首席科学家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张建云院士近年组织完成或正在组织开展多项全国性的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水库大坝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国家水利重大行业研究专项“气候变化对我国水安全影响及对策研究”。
 
张建云院士参加“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水安全高级圆桌会议”
 
    为推动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探讨建立更有效的区域合作与协调机制,寻找防灾减灾的共同策略,以减轻因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影响;探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力保障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相关行业和部门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达成基本共识;由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与瑞士发展与合作署(SDC)联合发起召开的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水安全高级圆桌会议于2010年4月8日在北京召开。
    本次会议设4个主要议题:节能减排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与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综合管理。国务院各相关部委、10多个国际组织的官员和专家,以及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及有关媒体的代表共100多人到会。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张建云院士作为特邀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并作了“气候变化对我国水安全的影响”特邀报告,引起了参会学者的广泛兴趣。
 
 
 
1. 彭世彰教授等完成的“水稻节水灌溉理论及调控模式创新与应用”研究成果通过专家鉴定
    2010年6月20日,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南京组织召开了由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彭世彰教授主持、河海大学等单位完成的“水稻节水灌溉理论及调控模式创新与应用”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建云教授,委员来自武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和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居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基于水稻生理生态调控机理的水分调控指标和水稻灌区综合节水调控模式及其应用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自1996年以来,课题组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围绕“水稻节水灌溉理论及调控模式”,从水分调控的水稻生理生态响应机理、水稻需水过程、稻田节水灌溉的环境效应等方面,开展了长期深入的试验研究,建立了水稻水肥调控技术指标体系,形成了节水高效、控污减排的水稻灌溉水肥调控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水稻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
    成果的主要创新点有:1.揭示了水稻控制灌溉节水高产的生理生态机理,提出了水分调控阈值,对构建水稻节水高产水分调控技术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改进了水稻需水量计算模型及水稻生理生长模型,提高了模型在节水灌溉条件下的适用性和精度,实现了气孔-蒸腾-光合耦合模拟、根系结构与功能模拟等功能;3.建立了稻田灌排控污减排技术指标与模式,增强了水稻节水灌溉的生态经济效应;4.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类型区域的水稻灌区综合节水调控模式,并在江苏、黑龙江、宁夏等地较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2.王慧敏教授通过2006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验收
    2010年6月23日,受教育部委托,河海大学在南京组织召开了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慧敏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结题验收会。验收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建云教授,委员来自解放军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验收会由河海大学徐卫亚副校长主持,河海大学科技处任旭华处长、陈毓陵副处长出席了会议。验收委员会一致认为,王慧敏教授在项目支持下取得了突出的成果,验收结果为优秀。
    王慧敏教授长期从事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领域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本计划资助期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计划,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及其他省部级奖项3项;新主持申请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国家级科技项目3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计划资助论文共12篇,其中EI索引论文6篇,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4项。其研究成果及应用研究面向并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成果具有创新性,得到国际、国内同行的广泛认同,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在实际中应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枢纽下泄非恒定流冲淤及航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成果通过鉴定
    2010年5月27日,受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的委托,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枢纽下泄非恒定流冲淤及航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成果鉴定会。会议成立了由中国工程院梁应辰院士、韩其为院士,中国科学院王光谦院士等7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相关领导与项目组成员出席了会议。
    与会专家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审阅了相关技术文件,经充分讨论,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是项目组近20年在枢纽与航道领域相关研究的系统性总结,在枢纽下泄非恒定流的冲淤机理及河床演变规律、非恒定流冲淤及航道治理的数值模拟技术、枢纽下泄非恒定流及泥沙物理模型的试验技术、山区与丘陵及平原河流枢纽下游近坝段滩群整治技术、葛洲坝枢纽下游护底加糙减缓宜昌枯水位降落机理及实施原则与方法、两坝间三峡航运监控调度系统开发等方面具有突破性进展;且已在多项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显著,具有广阔的推广价值。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4.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港工自密实自养护抗裂型耐久混凝土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验收鉴定
    2010年5月19日,由实验室陆采荣教高等承担的西部交通科技项目“十一五”交通重大专项“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课题十“港工自密实自养护抗裂型耐久混凝土关键技术研究” 顺利通过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主持的验收鉴定。 
    该课题针对离岸深水港建设在混凝土浇筑、养护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的更高需求和应用难点,结合依托工程,研究解决了在困难条件下港工混凝土的快速施工、养护和抗裂等技术难题,具有重大技术创新,可缩短工期,提高工效,节约淡水资源。首次提出了港工自密实自养护抗裂型耐久混凝土成套专用技术,改善了海洋环境条件下钢筋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提高了抗侵蚀能力。研究成果可为相关标准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港工自密实自养护抗裂型耐久混凝土成套专用技术和自修复能力评价方法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课题研究成果已在依托工程和其他重大交通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5.水利部现代水利科技创新项目“水利工程运用对太湖水环境改善效应评价及关键技术研究”成果通过验收
    2010年5月21日,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在南京主持召开了由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吴时强教高主持的水利部现代水利科技创新项目“水利工程运用对太湖水环境改善效应评价及关键技术研究”成果验收会。
    来自江苏省水利厅、河海大学等单位的20余位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审阅了研究报告及相关材料,认为项目全面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了考核目标,成果对于调水工程综合发挥防洪、水环境改善效果等功能以及降低污染物转移、航运影响等风险具有指导意义,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并给予项目A级综合评价。
 
6.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风暴潮对港口水陆域及航道安全影响研究” 通过验收鉴定
    2010年5月19日,由实验室左其华教高等承担的西部交通科技项目“十一五”重大交通专项“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课题三“风暴潮对港口水陆域及航道安全影响研究"顺利通过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主持的鉴定、验收。
    风暴潮对港口航道水陆域安全影响问题是我国“十一五”离岸深水港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项目课题采用历史资料调查、理论分析、水槽实验、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等一系列手段,对风暴潮引起的港口水陆域安全、粉沙质海岸的航道骤淤机理及其整治措施开展了研究。研究成果在风暴潮联合分布、风暴潮作用下浮托力计算、风暴潮预报模式、波浪潮流和破波条件下的泥沙分布及含沙量计算、波浪与潮流作用下的复合沿岸流输沙和粉沙质海岸航道骤淤计算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在风暴潮引起航道骤淤机理、破波区泥沙运动特征、京唐港风暴潮骤淤物理模型试验以及粉沙质海岸港口航道的防淤减淤等方面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与会国内著名泥沙专家一致认为项目从工程出发、提出科学问题,解决问题,成果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取得了优秀的科研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风暴潮骤淤机理、风暴潮骤淤模拟技术和复合沿岸流输沙公式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居国际领先水平。
 
7.郑金海教授主持的“珠江三角洲航道网水沙动力要素长期演变趋势研究”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2010年4月8日,郑金海教授主持的“珠江三角洲航道网水沙动力要素长期演变趋势研究”项目通过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已在国内外权威刊物《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Geomorphology》和《水科学进展》上发表,并在多项航道整治工程汇总得到应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该研究项目基于长期观测资料,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对珠江三角洲航道网水沙动力要素长期演变趋势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三角洲网河区来水来沙、潮汐动力以及径潮相互作用的时空变化特征。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包括:首次综合采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Pettitt检验等方法,对珠江三角洲水沙动力宏观要素的变化进行定量论证;首次量化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珠江三角洲航道网水沙动力的影响,并分离出各自的贡献率。分析了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对三角洲航道网极值水位、潮差和潮时等变量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揭示了水沙动力条件对河床地形变化的响应关系。分析了三角洲航道网径潮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规律,定量研究了地形变化导致的潮波在航道网内传播速度的变化。
 
8.郑金海教授承担一项中国-苏格兰博士生教育及科研合作伙伴关系项目
    6月28日,国家留学基金委正式公布了2010年度中国-苏格兰博士生教育及科研合作伙伴关系项目的评审结果,全国共批准17对科研团队。国家重点实验室郑金海教授与英国邓迪大学Dong-Sheng Jeng教授联合申报的“波浪-海床-结构物相互作用机理与数值模拟”课题获得资助。该项目将通过理论分析、数学模型、物理试验和现场测量等手段,探讨海岸地区波浪-海床-结构物的三维相互作用机理,建立海工建筑物附近海床稳定性的三维数值预报模型,为海工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与运行维护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
    中国-苏格兰博士生教育及科研合作伙伴关系项目由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和英国文化委员会联合资助,旨在以合作科研项目为依托,推动中国和苏格兰高校及科研团体间在博士生培养领域的合作,建立长期互利的学生互换和科研合作关系。
 
 
 
学术交流与视察访问
1.中国科学院陈报章研究员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
    2010年5月21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报章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为师生作题为“多源数据同化在全球碳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中,陈报章研究员介绍了多源数据同化方法,通量塔数据在陆面过程模拟中的应用等生态水文研究领域中的前沿问题,报告后与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报告会由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陈喜教授主持。
    陈报章研究员2009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类“百人计划”回国,回国前任加拿大昆特兰理工大学教授。现兼任联合国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家组委员、自然资源管理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执行编辑(Executive Editor)。主要从事定量遥感与地球表层系统模拟研究。在集成陆面过程模型构建、全球碳循环、多源-多尺度数据-模型同化和空间尺度扩展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索引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且影响因子在3.0以上的有近20篇)。
 
2.国际水协会(IWA)主席David Garman博士访问实验室
    6月22日,国际水协会(IWA)主席David Garman博士在IWA驻北京办事处李涛博士的陪同下来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实验室副主任王文教授向David Garman博士介绍了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并陪同参观了实验室平台及大厅。David Garman博士就水生态与水环境研究问题同实验室学术带头人王超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作题为“The World Water Scene: Water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s-water’s future directions” 的学术报告,系统介绍了IWA在污水处理与水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David Garman博士与实验室师生就水环境治理现状与对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David Garman博士是澳大利亚环境生物技术合研究中心的主任, 2007年当选为IWA主席,致力于高校教育、环境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方面的研究。IWA是水环境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非盈利性国际合作机构,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将以团队的形式加入IWA。David Garman博士此次访问为进一步加强IWA与河海大学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3.台湾逢甲大学知名学者许少华教授访问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年4月9日,台湾逢甲大学知名学者许少华教授在河海大学副校长唐洪武教授的陪同下,参观了国家重点实验的泥沙实验大厅,与实验室的教师及博士生就河流泥沙工程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和交流,并讨论了双方的合作研究。泥沙实验室的访问学者Patricia Xavier 博士(来自英国Cardiff大学)也一同参加了交流和讨论。
    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肖洋副教授介绍了泥沙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近期具体的研究项目概况,并详细介绍了赣江南昌河段综合治理项目和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三峡—葛洲坝梯级水电开发生态调度示范研究项目。
    许少华教授早年获美国Iowa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台湾逢甲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河流泥沙工程、泥沙运动力学、分层流、地上地下水研究。许少华教授介绍了台湾的水资源状况,并对美国、中国大陆、台湾的水资源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还介绍了台湾泥沙工程界研究的重点及热点以及部分他在台湾从事的科研项目,例如:筏子溪生态监测项目,石门水库浑水成因及淤泥层运移机制、石门水库排沙研究,水库用水取水高度的确定问题研究,地震后地表水、地下水水位的变化等。
    本次交流,是河海大学与台湾逢甲大学在泥沙研究领域的交流,对于两岸河流泥沙研究的互相了解和合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英国邓迪大学郑东生教授访问国家重点实验室
    6月11~12日,英国邓迪大学土木工程北部研究委员会主席郑东生教授来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为实验室师生作了题为“From ocean waves to geotechnics, renewable energy and plant biology cross Asia, to Australia and UK”的学术报告,报告系统地介绍了三维波浪-海床-结构物相互作用、地下水力学、海洋土力学、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会上,与会师生踊跃提问,与郑东生教授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学术报告会由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郑金海教授主持。
    郑东生教授是国际海洋工程界知名学者,曾在2004年受聘为河海大学特聘教授,定期赴河海大学开展访问交流,此次访问为两校在学生交流和科研合作等方面的进一步深入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5.水利部总规划师周学文一行视察实验室
    2010年5月7日下午,水利部总规划师周学文率水利部副总工程师庞进武,规划计划司吴强巡视员、杜国志处长、张光锦,水规总院李原圆副院长,水利普查办刘耀祥处长等一行视察国家重点实验室。
    周学文总规划师一行听取了正在开展的全国河湖普查工作的情况汇报,了解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周学文总规划师在听取汇报后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在全国水利普查中的工作,认为工作做得扎实有效、思路清晰,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6.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检查指导工作
    2010年4月21日下午,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在江苏省科技厅原厅长王永顺的陪同下来实验室指导工作。
    在铁心桥实验基地会议室,张建云院士作了汇报。刘燕华参事一行在张建云院士、李云教高、戴济群副主任的陪同下,考察了试验基地的港珠澳大桥模型试验厅、通航建筑物实验室、渤海湾试验厅等。
 
7.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唐庆宁局长一行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年6月25日下午,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唐庆宁局长一行在河海大学朱跃龙副校长的陪同下,来到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参观访问,实验室王文副主任向来宾汇报了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实验室的定位与特色、研究方向、科研与成果、地位与作用、队伍与人才、运行与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并陪同来宾参观了各实验平台。
 
8.保加利亚Valery Penchev教授访问实验室
    2010年5月14日下午,保加利亚黑海—多瑙河研究协会会长Valery Penchev教授应邀来访,并作了题为“气候变化对沿海地区的影响”的学术报告。实验室左其华教高及相关科研人员、研究生4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Valery Penchev教授从1985年以来一直从事海岸工程、海洋技术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报告中他结合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从全球气候变化的热点问题入手,详细介绍了全球变暖所引起的温度升高、夏旱冬湿、洪水频发及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问题。针对沿海地区的区域特点,对区域陆水汽三相温升,海平面抬高,海水酸碱度、盐度变化,海岸侵蚀,海洋物种影响,海水入侵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细致阐述。结合自身在欧洲多年的工作经验,介绍了欧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所做的工作,并展示了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和预警系统等技术手段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成功案例,表明科学技术为管理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决策支撑服务。最后,Penchev教授以“动物能对事物发展做出反应,但人能预见事物的发展。”为结束语,用以勉励广大学者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付出努力。
    报告后,与会人员就气候数据资料的选取、沿海地区发展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耦合影响等问题与Valery Penchev教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讨论。
 
9.加拿大环境部大气科学司Charles Lin司长访问实验室
    2010年4月23日上午,加拿大环境部大气科学司Charles Lin司长一行3人应邀来访,并作了题为“加拿大大气与气候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教授和实验室相关科研人员4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Charles Lin司长结合在加拿大环境部任职多年的实践经验,从全球气候变化的热点问题入手,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在气候变化领域取得的成就。并以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为例,介绍了雷达、降尺度、高精度模型等技术应用于降水、气温、风速等气象要素实时预报的实用方法,结果显示出精度高、效果好等突出优点,为确保冬奥会的顺利举行提供了良好的决策支撑服务。最后,Charles Lin司长针对长期预报等难点问题介绍了进一步开展工作的设想。与会专家就气候模式等问题与Charles Lin司长进行了深入讨论。报告会后,双方就未来的合作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讨论,初步拟定合作领域侧重在水资源管理、水工程建设规范、气候变化、干旱等方面。24日上午,Charles Lin司长一行还饶有兴趣地参观了铁心桥试验基地。
 
10.新加坡国立大学陈添顺、赖载兴副校长一行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年5月24日下午,新加坡国立大学陈添顺、赖载兴副校长率领代表团一行7人来到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参观访问,实验室主任彭世彰教授热情接待了来宾。来宾们在了解了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后,参观了实验室的各实验平台。河海大学国际合作处处长任立良教授陪同参观。
 
11.朝鲜水利考察团来访
    由朝鲜大同江水闸管理局总工程师权正中先生率领的朝鲜水利考察团一行5人于2010年6月1日-2日来访。该考察团此行的目的是:了解水情测报系统、相关设备及其功能、混凝土建筑物和钢结构的腐蚀测定、构筑物变化分析、2-5米落差水力发电机等。
    6月1日上午,南科院李云副院长会见了考察团一行。实验室戴济群副主任等有关人员和专家参加了会见活动,并介绍了实验室的科研进展。6月1日下午,考察团实地参观了铁心桥试验基地等。考察团感谢友好接待,表示此行收获颇丰,希望继续加强合作交流。
 
 
 
 
 
地 址: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内)
电 话:025-83787286    传真:025-83786606
邮 编:210098
网 址:http://www.hydro-lab.cn
    wdl@hhu.edu.cn
返回

  

      联系我们 | 后台管理 | 平台管理 | 办公管理入口

      地址:江苏南京西康路1号 河海大学    南京市广州路223号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邮编:210098  电话: 025-83786606    传真:025-83786606  E-Mail: wdl@hhu.edu.cn 

      版权所有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