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要闻:
² 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2009年德国学术交流署(DAAD)“海岸防护”国际课程
² 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2009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环境变化与水文过程)
² 张建云教授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² “三峡工程围堰发电期及通航初期提高船闸通过能力措施研究与实践”获首届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² 国家重点实验室王超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计划项目获得立项
²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一行视察国家重点实验室
² 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态实验平台开放运行介绍
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2009年德国学术交流署(DAAD)“海岸防护”国际课程
由河海大学举办、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国际课程——海岸防护,2009年9月18日至30日在河海大学举行,来自德国罗斯托克大学、汉堡科技大学、汉诺威大学、下萨克森邦水管理与海岸保护署的5位教授和专家围绕工程规划与设计、海岸结构物设计、岸滩侵蚀保护和风暴潮洪涝防治等方面讲授德国海岸防护的理论和实践。这是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第一次资助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办“海岸防护”课程。
河海大学校长王乘教授、河海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徐卫亚教授、河海大学国际合作处管仪庆副处长、交通海洋学院副院长、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郑金海教授,以及德国罗斯托克大学Kohlhase教授、Froehle教授、汉诺威大学Schlurmann教授、成功大学高家俊教授等参加了18日的开学典礼。郑金海教授主持了开学典礼,王乘校长、Kohlhase教授、Froehle教授、Schlurmann教授和高家俊教授等分别致辞。
课程吸引了海内外100名余博士生、高年级硕士生和青年教师报名参加。经选拔,来自台南成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所和河海大学的43名博、硕士研究生和青年研究人员参加了课程学习,其中包括2名缅甸和1名越南在河海大学的留学博士研究生。他们还将前往杭州钱塘江河口见习,现场察看钱塘江涌潮和各类海岸防护工程,讨论交流中德海岸防护工程技术。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成立于1925年,代表德国231所高校和128个大学生团体,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教育交流机构之一,也是德国文化和高等教育政策的对外执行机构。自2007年起,该机构在世界各国挑选大学开设国际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德国的大学教授在世界各地授课,让各国学生了解德国的教育、学习德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进而加深了解,加强合作。
“海岸防护”国际课程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加强中德以及海峡两岸海岸工程教育界的联系,扩大河海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术影响。
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2009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环境变化与水文过程)
2009年7月25日至8月8日,由教育部和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09年“环境变化与水文过程”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在河海大学举办。该暑期学校由河海大学研究生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文水资源学院承办,同时得到了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项目的部分资助。 河海大学校长王乘教授、副校长鞠平教授、水利部水文局蔡建元副局长、中国科学院汪集旸院士、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张海军副院长、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任立良院长、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彭世彰主任,及暑期学校聘请的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 Singh教授、Mohanty教授,美国普渡大学Govindaraju教授,挪威奥斯陆大学许崇育教授,美国内华达大学余钟波教授等部分国内外专家等参加了开学及结业典礼。王乘校长、鞠平副校长、蔡建元副局长、汪集旸院士、许崇育教授等在开、闭式上致辞。 本期研究生暑期学校有校内外近200名博士生、高年级硕士生和青年教师报名参加,暑期学校组织委员会从外地学员中挑选了60名正式学员,他们分别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等研究机构;从南京本地学员中挑选取了60名旁听学员,主要来自南京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等单位。 本期研究生暑期学校组织了来自由国外、校外与校内共18位知名学者专家(其中10位来自国外)进行授课。通过紧张的15天学习,学员们在分布式水文模型与陆气藕合方法、流域水文过程实验方法、水文模拟不确定性与洪水风险分析等方面,聆听了老师们对相关专题的基本理论方法、前沿研究进展的较为全面的精彩阐述。暑期学校对于加强学员的水文理论基础,开阔学员的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想发挥了很好作用。
张建云教授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9月10日,第四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在京举行。表彰大会上,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来自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科研和生产第一线的50名同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授予30个集体“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建云教授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是国家授予专业技术人员的崇高荣誉,曾于1999年、2002年、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过3次,今年是第4次。包括此次的50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在内,目前全国仅有200名专业技术人员获此殊荣。
“三峡工程围堰发电期及通航初期提高船闸通过能力措施研究与实践”获首届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9年9月11日,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在吉林延边召开第二届第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会议颁发了首届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是经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由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设立的奖项,旨在奖励全国水运建设领域中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以及实现高新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或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届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共评出6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和22项三等奖。“三峡工程围堰发电期及通航初期提高船闸通过能力措施研究与实践”获一等奖。
陆永军教授荣获第九届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
2009年7月21日,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基金会通知,国家重点实验室陆永军教授荣获第九届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获本届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的共3位同志。
7月29日,在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成立25周年庆典大会上,水利部部长陈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埃德伦和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水利部原部长汪恕诚共同为3名“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颁发了奖章和证书。
陆永军教授从事泥沙科研工作已26年,主持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973、948、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成果在几十项工程中得到应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曾被评为交通青年科技英才、全国交通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泥沙科学论文80余篇,被SCI、EI收录38篇次,出版专著1部、合著2部。
陆永军教授在科研工作中首次基于紊流随机理论,导出了各向异性紊流数值格式,研发三维紊流泥沙数学模型,推动了河流泥沙动力学学科的发展。该模型先后应用于三峡、葛洲坝、小浪底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泥沙研究,反映了该领域我国在模型和方法上的自主创新。他从波流作用下泥沙运动机理出发,力求建立多因子复合动力地貌模拟系统,并解决曹妃甸、瓯江口等河口海岸工程实施后正常和不利水文条件下的港口航道泥沙回淤预报难题。在河床演变规律研究方面,系统研究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珠江三角洲网河水沙变异过程,提出了世界最复杂网河区低水位时空变化规律,解决了复杂网河航道维护和设计中的技术难题,填补了航道泥沙工程学研究的空白。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已广泛应用到三峡工程及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渤海湾曹妃甸工程、珠江口、瓯江口港口航道等工程,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是为纪念钱宁先生在泥沙研究领域所作的贡献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及鼓励从事泥沙工作的人才,1987年,经水电部批准设立,2002年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批准为“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该奖面向全国,奖励在泥沙研究、规划、设计、测验、施工和管理,教学和培训,以及在泥沙科技管理、技术交流和社会公益性技术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该奖每两年评奖一次,我院唐存本教授曾于1989年获首届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
科 研 动 态
1. 国家重点实验室王超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973”计划项目获得立项
河海大学主持申报的“重大水利工程影响下长江口环境与生态安全”重大科研项目近日获得2009年国家“973”计划立项,将获得重大专项资金资助。 “973”计划是我国专门针对重点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计划,入选和资助的都是国家最高层次的战略基础研究项目,并着眼于加强我国的原始性创新,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重大水利工程影响下长江口环境与生态安全”项目旨在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的大背景下,通过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增强和水利工程建设规模迅速扩大而导致的长江入海水沙量减少、水质恶化、河口动力沉积及生态结构变化的研究分析,科学预测长江口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评估其健康安全程度,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以满足国家在战略层面决策的重大需求;首席科学家为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王超教授。
国家2009年新立项“973”计划项目144项,其中江苏省共有4个单位主持8项,分别是:南京大学5项,东南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各1项。
2.王慧敏教授主持的“基于多主体合作和供应链的水资源现代调配管理理论、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通过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
2009年8月16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基于多主体合作和供应链的水资源现代调配管理理论、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的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主任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王浩院士,副主任是清华大学张楚汉院士,委员还包括来自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家。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对解决我国水资源现代调配管理的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开拓性意义;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基于多主体合作的水资源现代集成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基于供应链的水资源现代集成管理系统工程关键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基于多主体合作和供应链的水资源现代调配管理理论、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由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王慧敏教授主持,合作完成单位还包括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漳河上游管理局、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有限责任公司。该项目在六项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四项水利部科技计划项目等十多项科技项目的支撑下,从2002年初开始,历时7年,针对水资源现代调配管理的理论、技术与应用开展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已在漳河水系、海河流域水资源调配管理、安徽茨淮新河水利现代集成管理系统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运营管理等工程中得到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学术交流与视察访问
1. 王文教授等参加第八届国际水文学会(IAHS)大会
第八届国际水文学会(IAHS)与第37届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联合大会于2009年9月6日至12日于印度海德拉巴市召开。这个会议是水文学届二年一次的最高层次学术会议,各国水文学届的近千名学者前往参加。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紧张而致关重要的水资源——科学如何帮助”。河海大学是国内参加本次会议人数最多的单位。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文教授、艾萍教授、王卫光副教授、雍斌博士及水文水资源学院部分师生共12人参加了会议,并做了大会发言。会议期间,师生们与国际水文研究同行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2.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副主任倪文进博士作学术报告
2009年9月21日,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副主任倪文进博士应邀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作了题为《中国农村水利发展与科技需求》的学术报告。倪文进博士长期从事中国农村水利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多次参与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工作,对中国农村水利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南科院孙金华副院长主持报告会,实验室科技人员和研究生等参加报告会。
倪文进对中国农村与农村水利的发展、新时期农村水利发展目标和存在的问题、科学技术对农村水利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未来农村水利科技发展展望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详细阐述。倪文进介绍说,面对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业基础设施抗御水旱等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等,我国提出了民生水利的理念,以统筹农田灌溉和农村供水,统筹灌区、旱区和牧区发展,统筹灌溉与排水发展,统筹建设、管理与改革,创新管理体制为思路,全面推进了农村水利事业建设和发展。最后,倪文进对“十一五”农村水利科技进展、农村水利新技术等有关研究项目作了介绍,对农村水环境整治等问题发表了见解与看法。
3.加拿大多伦多大学Sleep教授应邀访问实验室
2009年7月3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土木工程系Brent E. Sleep教授来到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参观访问。此次Sleep教授是应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周志芳教授的邀请进行学术访问。访问期间,为河海大学师生作了题为“Groundwater Remediation With a Focus on Bioremediation of Chlorinated Solvents”、“Overview of Thermal Remediation Processes”的学术报告,并就两校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做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4.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一行视察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9年9月27日下午,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胡金波一行在河海大学党委副书记郑大俊的陪同下,来到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视察,实验室副主任刘凌教授热情接待了来宾。刘主任向来宾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并陪同来宾参观了相关实验平台。
5.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宣增培司长一行来访
2009年9月10日下午,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简称亚太经社会、ESCAP)信息技术及防灾减灾司宣增培司长率领的一行3人访问团来访。
ESCAP成立于1947年,总部设在泰国曼谷,为联合国最大的区域委员会,拥有600多名职员。下设的信息技术及防灾减灾司,致力于3S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应对、防范和减少自然灾害。
孙金华副院长介绍了南科院历史和实验室概况,交流了在防洪抗旱、风暴潮、泥石流(山洪灾害)、崩岸机理、大坝安全监测、水库除险加固等方面承担过的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与取得的研究成果,指出双方可以合作的领域非常广阔。吴永祥教高介绍了水文水资源研究方向承担的重大研究课题。
6.香港路政署考察港珠澳大桥物理模型
2009年6月27日,香港路政署韋志成署长一行考察港珠澳大桥物理模型,南科院张建云院长、左其华副院长会见了韋志成署长一行。
课题组汇报了模型试验各专题研究进展情况,双方就物模试验目的、模拟时段控制、盐淡水的模拟、模型沙的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技术交流和讨论,课题组负责人解答了专家、代表的提问。韋志成署长对所做的科研工作表示满意,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会后韋志成署长一行在左其华副院长的陪同下察看了港珠澳大桥整体物模和局部系列模型,观察物模试验过程,检视模型控制设备、量测仪器和试验数据采集;同时也参观了渤海湾、长江下游河口段、曹妃甸工程等模型,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给韋志成署长一行留下了深刻印象。
7. “2009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成员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
由中国力学学会、周培源基金委员会主办,河海大学、江苏省力学学会承办,南京外国语学校、扬州大学等单位协办的“2009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于2009年7月12日-19日在南京、扬州、常州等地举行。
2009年7月12日下午,参加“2009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的成员来到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参观,听取了实验室建设情况的相关介绍,随后参观了水文水资源基本规律实验平台、水生态与水环境实验平台及同位素水文实验平台。
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态实验平台开放运行介绍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建设以来,不断完善基础实验设施,为基础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搭建的水生态与水环境科研实验平台一直在发挥着良好的作用。为进一步发挥水生态实验平台的功能,促进平台实现有序开放、良性循环,更好地服务科研、教学和重大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和院校的大力支持下,近期添置了气质联用仪、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磷脂脂肪酸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其中水利部小型基建投入资金842万元人民币,科技部投入经费约50万,“211”及其他经费投入约100万。目前本平台具有完成水体、土壤及生物体中痕量的重金属、多数有机物、部分微生物与分子生物的定性定量分析的能力;为研究有毒物质的存在形态、生物有效性以及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规律及其生态毒性影响提供实验基础条件;进行有机结构以及污染物在固体胶体界面赋存形态的实验分析;模拟多种环境条件和生态体系,保障环境生态因子鉴定及培养分析方面的实验研究。平台可开展的实验研究内容有:化学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化学行为、变化规律和生态效应研究,从化学物质的存在形态及生物有效性、微生物的作用、生物浓缩机理等方面研究化学物质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流域尺度上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以及污染物随降雨、地表径流、土壤侵蚀等过程在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的规律的研究;水环境构成要素质量改善及其健康诊断方法,水环境与水生态修复理论等内容的实验研究。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本着“边建设、边开放”的建设和管理思路,水生态实验平台所有仪器设备向国内外基础应用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开放。截至目前为止,本平台已支撑开展51个项目的实验研究工作,具体项目有:“973”计划2项,“863”课题2项,“863”计划子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博士点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数十项。前来水生态实验平台开展实验研究的校内外单位共有11个。平台仪器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总有机碳/氮分析仪连续两年使用率在70%以上,新进设备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也有近50%。
在进行有机物提取与浓缩的过程中,萃取物与被萃取物多为易挥发的有机物质,若不能对其及时去除,被人体吸收后将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甚至威胁人的生命。为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并保障方便快捷的提取所需有机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特地改造成功了通风条件良好的有机前处理室,室内安置了加速溶剂萃取仪、旋转蒸发仪、氮吹仪、全自动固相萃取仪等国际上先进的有机前处理设备。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真诚欢迎广大科研人员前来使用实验平台仪器设备!
地 址: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内)
电 话:025-83787286 传真:025-83786606
邮 编:210098
网 址:http://www.hydro-la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