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实验平台
  您的位置: 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 >> 信息公告 >> 正文
  阅读全文

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2024年度“水利+X”学科交叉项目申报指南

 [添加时间:2024/9/30 15:42:56, 浏览次数:622次 ]
 

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2024年度“水利+X”学科交叉项目申报指南

为进一步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拓展新的增长点,提升重大科技任务组织能力和重大成果培育水平,增强面向水利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和区域产业科技创新的贡献度,更好地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计划启动2024年度“水利+X”学科交叉项目申报工作,现公布项目申报指南。

一、研究目标

本项目围绕交叉学科在水灾害防御、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的应用,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通过校内资源整合,以增量资源获取和增量成果产出为导向,培育校内跨学科、跨领域科研组织的新优势,形成水灾害防御、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领域的科技人才核心竞争力。

二、项目设置

本年度拟资助项目15项左右。资助额度:自然科学类20-30万元/项,人文社科类5-10万元/项。项目实施周期2年。

三、资助方向

1、洪旱灾害演变与预报预警方向多学科交叉研究

水文气象极端事件导致的水灾害演化规律;大型水库蓄水陆气反馈及其对极端事件的影响;气候及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气耦合机理及预报方法;面向中小河流的灾害预警一体化监测技术与设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流域气象水文预报;不同区域水文极端事件导致的干旱、旱涝急转、风暴潮等灾害演化规律及风险识别;面向流域水灾害防控和水资源管理等业务的知识库构建方法;数据驱动的流域大模型与水灾害预报预警技术;基于大模型的水工程智能调度决策与流域决策智能体构建技术;水利大数据与智慧水利关键技术;其他与本方向密切相关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2、水动力系统调控与河湖复苏方向多学科交叉研究

水利工程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动力模拟和调控体系;变化环境下潮滩湿地演变与生态效应及碳汇功能;海平面上升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滩演变卫星监测与评估;物理过程和人工智能耦合的海岸防灾能力评估技术;融合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方法的水动力调控方法;开展水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一体化治理技术;复杂巨型水网大系统调控理论与方法;水网防洪减灾与韧性提升技术;面向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水动力学理论方法;水利工程调度对河湖生态系统和生境的影响及调控机制;地下水回补机制以及地下水环境风险控制;其他与本方向密切相关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3、水工程灾变机制与防控方向多学科交叉研究

适用于深水和深埋的水工程隐患病害精准探测技术与装备;水工程安全“天空地水工”多要素全天候感知技术与一体化监控方法;环境友好型的水工程加固、补强、防护和修复材料及其性能调控技术;环境微生物对水工程的灾变影响及防控;智能材料驱控的水工程缺陷多模态仿生水下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其他与本方向密切相关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4、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交叉研究

江苏水网、水运网融合规划思路及原则、苏北水运网通江达海能力及工程条件分析;江苏水网与新能源集成优化路径;长江干支流“一公里”空间科学确定及标准;流域生态环境产品价值评价及其实现路径,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及水利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路径;畅洲江豚保护政策、对策与黄金水道综合效能提升;基于社会学、管理学的河流伦理,以及长江大保护相关的经管文法研究;其他与本方向密切相关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四、考核要求

研发技术装备、模型、新产品;建立基础数据库;开展示范应用;孵化大型项目;为政府部门、权威机构提供内参或咨询报告;政策建议被主管部门采纳或获重要领导批示;研究成果被新闻媒体报道或在权威报刊发表等。

考核方式:专家组答辩。

五、申请要求

1、申请人应为具备博士学位、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校内非水利工程学科专任教师要求与国重室固定研究人员组建交叉学科团队联合申报。

2申报截止日期20241015。需提交申请书纸质版一份,交至国重室104,电子版发送到邮箱wdl@hhu.edu.cn

 

 

联系人:陶冉冉 83786606

  83772097

 

附件:“水利+X”学科交叉项目申请书

附件:水利+X 学科交叉项目申请书.doc

 

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

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

2024930

 

返回

  

      联系我们 | 后台管理 | 平台管理 | 办公管理入口

      地址:江苏南京西康路1号 河海大学    南京市广州路223号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邮编:210098  电话: 025-83786606    传真:025-83786606  E-Mail: wdl@hhu.edu.cn 

      版权所有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