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要闻:
² 任立良教授当选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副主席
² 实验室2011年度喜获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²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水循环的影响机理和水资源安全评估”项目中期讨论会在京召开
² 实验室发布开放研究基金2011年度指南
² 张建云院士在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高层研讨会上作报告
² 交通运输部翁孟勇副部长一行视察实验室
任立良教授当选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副主席
四年一届的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第25届大会于6月28日~7月7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
大会期间,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所属的8个协会:国际大地测量学协会、国际地磁学和高层大气物理学协会、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国际火山学和地球内部化学协会、国际冰圈科学协会共组织了200场大会报告、分会报告和研讨会, 各协会及其专委会分别召开了执行理事会和工作会议,投票选举了新一届正副主席和秘书长。经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专家组提名,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成员国投票表决,任立良教授当选为新一届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副主席,任期四年。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处境危急的地球——为了可持续星球的科学”。来自全球3500位代表参加了大会,实验室任立良、郝振纯、王国庆教授等参加大会并作学术报告。
实验室2011年度喜获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在站博士后及团队其他研究人员共获得25项基金项目资助,其中获得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重点基金项目1项、面上基金项目10项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3项。同时固定研究人员还作为主要参加人员获得1项重点基金项目和1项面上基金项目。
实验室历来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每年及时组织相关团队对固定研究人员的项目申请书进行学术探讨,确保申请书质量。今年的资助率达到44.1%,资助项目数和经费数大幅度提高。与2010年相比固定研究人员主持的基金项目数增长了50%,经费数增长了5倍,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再次取得重要进展。至目前,约70%的固定研究人员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充分彰显了实验室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能力。
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率的稳步增长,说明了实验室基金申请书的数量和整体质量的大幅度提高;重点项目和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稳步发展,体现了实验室的整体科研实力和人才实力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管理中,实验室将继续加强项目组织策划工作,发挥实验室作为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基地的重要作用和平台优势。
河海大学兼职教授李东永博士授聘仪式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举行
2011年7月4日上午,聘任李东永博士为河海大学兼职教授的授聘仪式在实验室举行。授聘仪式由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彭世彰教授主持,实验室副主任王文教授、团队学术带头人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学院院长郑金海教授、实验室“河口海岸综合治理与保护”方向团队研究人员出席了聘任仪式。郑金海教授为李东永博士颁发聘书,学生代表为李东永博士佩戴校徽并献花。仪式结束后,李东永教授做了题为“How to Establish Operational Coastal Modeling System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的报告。
李东永博士于1984年4月获得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博士学位,并就职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沿海与海洋工程实验室。1985年回到韩国并在韩国海洋研究院工作。现任韩国海洋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指导委员会副主席。李东永博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沿海观测、分析和预测系统,浅水波变形,粘性泥沙输运模拟,综合海岸模拟,海洋气象学的研究,已在本学科领域顶尖的学术刊物(如: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COASTAL ENGINEERING, Ocean Engineering等)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此外,李东永博士与中国同行有着广泛的交流,曾任第四任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主任。
李东永博士将在实验室进行为期3年的客座访问研究,其主要工作为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韩国海洋研究院之间在海洋和海岸工程领域的项目合作,协助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学科的规划与建设,并指导博士研究生。研究课题涉及极端波浪、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模拟及预报。
“流域洪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培训班在南京成功举办
2011年9月14日至18日,经水利部和国家防总批准, “流域洪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培训班在南京成功举办。南京水科院李云副院长出席开班式并讲话,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吴时强教授主持开班式。
本次培训班特邀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Dr. Ian Touwned教授、英国HR Wallingford公司的水动力模拟专家Juan G.A高级工程师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姜树海教授级高工、陈鸣教授级高工、范子武教授级高工作为授课老师。通过PPT讲解、案例分析、上机操作、现场互动等多种方式,对流域洪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框架、洪灾风险率定量计算方法、洪灾损失快速评估系统、河流模拟系统InfoWorks RS软件、实时在线洪水预警系统FloodWorks软件、流域水文-水力-水质-泥沙一体化模拟技术、开放式模型接口OpenMI开发技术、流域洪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开发集成技术和洪水风险图绘制等内容进行了技术培训与经验交流。
通过本次培训,学员们学习了当前国际上先进的流域洪水一体化管理理念和方法,增强了洪水风险管理意识,初步掌握了洪灾风险评估的相关原理、方法和模型,提高了流域洪水数值模拟和决策支持系统集成开发的技术水平。学员们普遍认为本次培训内容针对性强,密切联系当前水利管理和防洪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为洪水预报预警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洪灾风险评估和洪水风险图绘制等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程经验。 会后还组织学员参观了铁心桥试验基地。来自全国11个省市相关水利管理、防洪减灾、工程设计、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60余位技术骨干参加了本次培训。
科 研 动 态
1.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水循环的影响机理和水资源安全评估”项目中期讨论会在京召开
2011年7月31日至8月1日,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水循环的影响机理和水资源安全评估”中期讨论会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建云教授出席并主持会议。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等项目承担单位和依托部门代表等50余人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上,实验室骨干余钟波教授、王国庆教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严登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夏星辉教授分别汇报了各课题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阶段成果,与会人员分别就四个课题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展开了广泛讨论。
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建云院士在会上对每个课题下阶段研究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课题间的配合衔接进行了协调,并对会议作了总结。张院士在会议总结中指出,该项目自2010年立项以来,项目组成员紧密团结、扎实工作,根据项目任务书的要求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实验研究,各课题组均取得了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有些成果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在分析前期研究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张院士对下一步的工作强调指出:⑴各课题要紧密围绕地任务书要求开展工作,在完成任务书目标的前提下可拓展相关的研究内容;⑵要加强实验研究,加强成果的凝练和集成,注重规律性、机理性的总结和提炼;⑶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每个课题要做到研究方法合理、资料可靠、方法严谨,提出的结论要谨慎,经得起推敲;表述要清楚,图、表等表达要正确;⑷课题之间要加强交流配合,实行数据共享;⑸在研究中注意及时建立数据库,实验记录、分析和计算等阶段性成果均要入库,以便数据汇交。最后,张建云院士对中期检查验收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2.李凌教授主持的“973”项目课题协调会召开
9月18日,由实验室团队学术带头人、李凌教授主持的“973”计划项目“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演变及环境生态效应与调控”第五课题“江湖关系变化的湖泊和洲滩湿地生态效应”协调会在鄱阳湖水文站召开。协调会由课题组长李凌主持,课题参与单位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和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协调会期间,与会人员参观了鄱阳湖水文站气象场和试验场等基础设施,考察了星子县落星墩洲滩湿地,就课题分工协作、成果集成、数据汇交及各单位的工作计划进行了充分研讨,确定了课题实施方案、秋季野外联合调查工作计划和各参与单位的主要任务,建立了网上联络机制和资料数据共享平台,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973”计划项目2011年8月立项,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杨桂山教授为首席科学家,下设六个课题。李凌教授主持的第五课题主要通过建立湖泊水域典型水生生物与水文水动力相关参数的响应关系,揭示江湖关系变化对湖泊浮游、底栖生物种群结构及沉水植被群落演变的影响机制;阐明江湖关系变化条件下通江湖泊湿地分布格局及湿地植被群落结构演替过程、适应机理与生态效应;探明珍稀候鸟栖息地分布格局与水情变化的对应关系。
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震损水库安全评估与应急处置技术研究”中期总结及专家咨询会召开
2011年7月14日,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震损水库安全评估与应急处置技术研究”中期总结及专家咨询会在南京召开。课题负责人盛金保教授主持会议,实验室戴济群副主任代表主持单位讲话。参加会议的有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和参研人员,共计30余人。
与会专家在认真听取五个专题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汇报后,进行了咨询和讨论,对课题所取得的阶段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建议。课题各参研单位还对照课题任务要求,就专题以及子题之间的研究内容、存在的问题及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讨论与部署。会议顺利完成了预定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4.靖江市水利现代化规划工作大纲评审会召开
2011年9月6日,靖江市人民政府在南京组织召开了由实验室承担的“靖江市水利现代化规划”编制任务工作大纲评审会。参加会议的有江苏省水利厅、河海大学、靖江市水利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30余人。会议由靖江市人民政府黄文龙副市长主持,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孙金华副院长到会并讲话。
靖江市地处沪宁长江水道的中心点,总面积665km2,水陆交通发达,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沿江开发城市之一、一类开放口岸。按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水利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以及靖江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力争“十二五”期间在苏中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精神,靖江市水利局委托实验室编制“靖江市水利现代化规划”,将为全面提升靖江市水利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水环境保护能力和服务民生能力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纲领。
与会专家和省水利厅相关部门认真听取了关于工作大纲的汇报,进行了讨论和审议,一致认为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符合靖江市实际,提出的相关指标符合江苏省水利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及江苏省农村水利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的要求,规划的任务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技术路线正确,编制工作方案可行。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工作大纲通过评审,建议抓紧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5.实验室发布开放研究基金2011年度指南
为促进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及学术交流,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设立了开放研究基金。开放研究基金紧密围绕着水资源演变机理与高效利用、水旱灾害形成机理及防灾减灾、水生态与水环境演变规律及保护、河口海岸综合治理与保护、水工程安全与新材料等研究方向,资助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2011年度开放研究基金于2011年9月13日发布,申报截止日期为2011年10月20日。
6.实验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青年学者研究项目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40项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外国青年学者研究项目,由实验室团队学术带头人郑金海教授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默罕默德•瑞扎•阿拉姆博士合作申请的“水流影响下波浪和沙波地形的高阶布拉格共振”项目获批。郑金海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波流相互作用,并在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资助下,一直开展着持续性的研究工作。双方有着多年的合作经历,该项目将结合双方研究特长,利用理论及实验等多种研究手段,探讨地形-波浪-水流的共同作用机理,研究期限为一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外国青年学者研究项目自2009年开设,旨在吸引外国优秀青年学者到我国内地开展基础研究。这是实验室第一次获得该类项目资助。
7.实验室人员进一步实施中德合作海岸保护对比研究项目
2011年7月15日至8月16日,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动力学团队郑金海教授和冯向波博士赴德国罗斯托克大学进行访问,进一步深入实施中德合作科研项目(PPP)“中国东南沿海与德国波罗的海海岸保护对比研究”。该项目2010年2月获得批准资助,实施时间为两年。项目由郑金海教授与德国罗斯托克大学海岸工程研究所Dr.-Ing. Peter Fröhle副教授联合主持,以中国东南沿海与德国波罗的海海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地海岸保护措施及新近技术进行对比调查研究,共同探讨现代海岸保护的理念与方法,提出适用于中德海岸的保护措施。2010年双方就中、德海岸防护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合作交流,中方赴德国现场调研了德国梅-前州(波罗的海沿岸)和下萨克森州(北海沿岸)的海岸防护策略及防护型式,了解其对海岸灾害的应对及在实际中的作用。德方亦来华与中方合作人员共赴江苏省连云港市、大丰市及东台市进行了现场调查,详细了解了苏北港口、堤防、围垦、挡潮闸及湿地等海岸工程的现状及未来规划。在此基础上双方研究人员共同举办了中德“海岸动力学研讨会”。
2011年中方赴德项目实施中,与德方研究人员共同总结了 2010年波罗的海及北海的考察成果,联合发表了学术论文,继续调研了德国吕根岛的海岸形态及海岸保护情况,并应邀参加了汉诺威大学3D波浪水槽的落成典礼并访问了水道及海岸工程研究所。在此基础上,对下一步合作研究计划达成了意向。依照计划,德方科研人员将于2011年11月赴河海大学进行合作研究,继续执行PPP计划。
学术交流与视察访问
1. 张建云院士在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高层研讨会上作报告
7月26日,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高层研讨会在中国气象局召开。气候专家围绕当前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如何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为国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言献策。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称,适应气候变化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方面,也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专家各抒己见,交流观点,有利于探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确定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水安全问题及应对作了报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成员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等单位相关专家参加了研讨会。
2.实验室以基金项目申报经验交流为主题举办学术午餐会
9月30日,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重点实验室会议室举办学术午餐会,主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经验交流,实验室各团队研究人员30余人及图书馆学科馆员等参加了午餐会。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获得者罗玉峰博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金光球博士介绍了他们在申请书撰写方面的经验与体会,实验室主任彭世彰教授以自己获得批准的申请书为例对申请书的撰写注意事项与大家进行了交流,与会人员就此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3.保加利亚V.Penchev教授讲学
保加利亚黑海与多瑙河海岸研究协会主席V.Penchev教授应邀于9月9日来实验室进行访问交流,9月14日下午作了题为“黑海与多瑙河海岸研究”的学术报告。
Penchev教授重点介绍了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保加利亚黑海与多瑙河海岸研究协会、德国汉堡科技大学、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共同开展的由欧盟资助的欧盟第七框架国际合作项目“SIM.COAST”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以及保方在欧盟资助下开展的海岸工程方面的前沿科技创新项目: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环境友好型海岸防护研究、离岸浮式风力发电平台、疏浚浊水预报与控制系统、洪水风险评估项目等。 Penchev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详翔实,令人耳目一新。讲演结束后,听讲人员与Penchev教授对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实验室相关专业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讲演活动。
4.交通运输部翁孟勇副部长一行视察实验室
2011年9月23日,交通运输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翁孟勇来实验室视察指导工作。交通运输部总工徐光,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建设工程指挥部指挥长肖大选,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于胜英、水运局副局长李天碧以及综合规划司、人事劳动司有关处室负责同志,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游庆仲等陪同视察。
汇报会上,翁孟勇副部长在听取了张建云院士的工作汇报后做了重要讲话。翁孟勇副部长希望为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再做新贡献、再创新佳绩。他强调,目前交通运输行业处于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港口结构调整、内河水运的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国家把内河水运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做出更大的贡献、有更大的作为。
张建云院士对交通运输部长期以来给予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翁部长的重要讲话,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更加丰富的科研成果和科技支撑回报交通运输部党组的厚望。
实验室陈生水、李云、戴济群及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5.深圳市人民政府吕锐锋常务副市长访问实验室
2011年9月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吕锐锋常务副市长一行在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主任王芃的陪同下,来实验室调研深圳西部围填海影响论证工作。
张建云院长与吕锐锋常务副市长共同出席了“深圳西部沿海围填工程水动力环境影响研究”专家咨询会。张建云院长对吕锐锋常务副市长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简要介绍了发展近况,回顾并展望了与深圳市的友好合作与交流。吕锐锋常务副市长感谢长期以来对深圳市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介绍了沿海开发规划现状以及对我院相关科研方面的迫切需求,希望继续加大对深圳市发展的科研支撑力度。
吕锐锋常务副市长在听取了“深圳西部沿海围填工程水动力影响研究”初步成果汇报后,与来自水利、交通、海洋、环境、城市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就围填海开发中的关键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深圳西部沿海具有较好的围填海开发条件,对缓解日益突出的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缺有重要意义,开展围填工程水动力环境影响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该项目研究基础资料翔实,技术路线正确,研究内容全面,成果合理可信,可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会后在张建云院长的陪同下,吕锐锋常务副市长一行对铁心桥试验基地的港珠澳大桥试验厅、珠江口试验厅、渤海湾试验厅、长江下游试验厅等进行了参观考察。
地 址: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内)
电 话:025-83787286 传真:025-83786606
邮 编:210098
网 址:http://www.hydro-lab.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