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实验平台
  您的位置: 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 >> 实验室简报 >> 正文
  阅读全文

2010年3月简报(总第二十一期)

 [添加时间:2010/4/2 17:00:34, 浏览次数:7720次 ]
本期要闻:
²   江苏省委副书记王国生亲切慰问张建云院士
²   应急抗旱专家组赴西南抗旱救灾
²   数学模型在流域尺度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实践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顺利召开
²   国家重点实验室彭世彰主任应邀出席水利部节水灌溉工作座谈会
²   王沛芳、吴永祥入选2009年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²   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港珠澳大桥建设与珠江口港口航道防淤减淤措施研究” 模型推演研究成果近期通过评审
²   张建云院士在黄委科技委2010年全体会议上做专题学术报告
 
江苏省委副书记王国生亲切慰问张建云院士
    2010年2月7日上午,江苏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国生,在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永贤、省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袁功民等的陪同下,代表省委、省政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看望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教授,为张建云院士送来新春的慰问和祝福。对张建云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表示祝贺,并感谢张院士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应急抗旱专家组赴西南抗旱救灾
    今年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以及湘西、湘中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为保障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减少干旱损失,根据国家防办的紧急通知,由邹鹰等专家组成的应急抗旱专家组于2010年3月中旬赴湖南,陈喜、李琼芳、包为民等组成的专家组于2010年3月下旬赴云南等地,在抗旱一线进行抗旱救灾。
 
 
数学模型在流域尺度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实践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顺利召开
    2010年1月11-13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数学模型在流域尺度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实践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ole of Mathematical Models in Implementing IWRM at the River Basin Level)在河海大学召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IHP)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管理部主任Shahbaz Khan教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专家及本次部分师生分别就各自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报告与交流。
本次会议主席之一Shahbaz Khan教授作全球水文题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水文计划(Global water issues and UNESCO’s International Hydrology Program)报告,报告综合分析了当前世界的各种水问题,然后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作用,最后就我校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作了展望。
    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彭世彰教授、副主任王文教授、杨涛副教授、罗玉峰副研究员、王卫光副教授等师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国家重点实验室彭世彰主任应邀出席水利部节水灌溉工作座谈会
    2010年1月25日,水利部农水司和灌溉排水技术发展中心在北京召开了“推进节水灌溉工作座谈会”,就“加快推进节水灌溉行动方案”进行了专家咨询和研讨。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彭世彰教授应邀出席了会议。会上,彭主任从发展节水灌溉的重要性、节水灌溉新内涵、节水灌溉现状、规模示范与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咨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为了支撑国家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战略目标的实现,水利部将强力推进节水灌溉发展,以政策激励、项目带动、科技支撑等举措,掀起全国节水灌溉新高潮。
 
王沛芳、吴永祥入选2009年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等7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公布了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名单,实验室王沛芳教授、吴永祥教授入选。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选拔对象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和国家级工程项目的主持人或主要参与者、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员,以及其他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较大成绩、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参加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宣传活动
    2010年3月22日是第十八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二十三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清洁用水、健康世界”,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
    3月22日上午,实验室部分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江苏省水利厅、南京市水利局举办的“世界水日”、 “中国水周”宣传活动,分别在鼓楼市民广场和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两处活动地点帮助发放节水宣传材料、为市民提供现场咨询等,并结合有关科研工作,对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成效以及居民的节水意识进行了问卷调查。
 
 
 
1. 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港珠澳大桥建设与珠江口港口航道防淤减淤措施研究” 模型推演研究成果近期通过评审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参与完成的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港珠澳大桥建设与珠江口港口航道防淤减淤措施研究”,“港珠澳大桥”模型推演研究成果近期通过评审。
    为研究“港珠澳大桥”对珠江口港口、航道的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多位专家在铁心桥基地进行模型推演,其阶段性研究成果已经运用于港珠澳大桥的初期建设中,研究成果3月8日接受了来自国内交通行业权威专家们的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研究方法科学,模拟手段先进,成果合理可信。
    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港珠澳大桥所在的珠江口伶仃洋多年来水下地貌保持稳定,工程海域水文泥沙环境总体较好,大桥建设对伶仃洋潮动力影响的幅度和范围有限;大桥工程实施后,伶仃洋航道年回淤量略减,其他航道变幅有限或基本不受工程影响;人工岛和桥墩工程引起的局部地形调整,不改变伶仃洋河口湾基本格局和原有的演变规律。
 
2.我国最大水运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完工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3月14日上午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的交工验收,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参与完成科研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关键技术问题。
    在历时12年后,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水运工程-长江口12.5米深水航道实现全线贯通。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顺利通过交工验收,并将进入为期一年的试通行期。
    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治理工程12.5米水深的贯通,能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满足货物运输量快速增长和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要,将促使长江水系形成与长江口深水航道相衔接的高等级的航道体系,将促进形成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布局合理、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长江港口体系,将进一步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向上延伸的进程,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促进东、中、西部经济联动,带动沿江中西部经济的崛起。
    实验室进行研究的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大型河口全沙数学模式和航道回淤预报等关键技术与被应用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成为“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的核心,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3.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的水利部公益性科研专项项目正式启动
    2010年2月9日,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在上海组织召开了“2009年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启动”会议,正式启动“基于优化配置的平原河网地区水资源调度”、“基于总量控制的农业节水技术研究”和“太湖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体系及试点应用”三个项目的科学研究工作。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办公室、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江苏省水利厅、浙江省水利厅、上海市水务局等单位的领导与专家出席了会议。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方向团队主持和承担了上述项目中的两项。实验室主任彭世彰教授、方向团队骨干研究人员王船海教授、缴锡云教授等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将开展为期三年(2009年9月~2012年8月)的研究和示范应用工作。
    会上,项目组织单位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的有关领导对项目实施与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专家组听取了各项目负责人关于项目实施和技术大纲的汇报,进行了质疑、咨询,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指导各项目组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
 
4.“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安全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0年1月1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根据《国务院关于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82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262项。
    实验室主持完成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安全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课题,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研究成果围绕海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将以往作为弃水入海的洪水适时适度地转化为可供利用的水资源作为研究目标,系统收集了流域水文、气象和下垫面等基本资料,针对水库汛限水位调控洪水、蓄滞洪区滞蓄洪水、河渠互济调蓄洪水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展攻关研究。采用统计分析与风险设计相结合、单项模拟与集成调控紧密耦合等先进技术,系统提出了水库汛限水位风险设计和综合论证的方法,建立了蓄滞洪区洪水资源利用分析模型,开发了河渠互济洪水资源调控模型,提出了洪水资源利用潜力评价体系,实现了水库调度、河渠互济和蓄滞洪区运用等多种调控措施的综合集成,形成了集资源评价、工程调控以及风险管理于一体较完整的流域洪水资源安全利用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
    研究成果在岳城、潘家口和密云水库汛限水位调整、跨区域生态调水等方面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编制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应急方案、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生态环境恢复水资源保障规划、蓄滞洪区规划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对于缓解我国水资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推广价值。
 
5.“沙漠严寒地区长距离供水工程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实验室作为主要参加单位完成的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沙漠严寒地区长距离供水工程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验室陈生水教高等在该项目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研究针对新疆引额(额尔齐斯河)供水工程开展的高寒沙漠区长距离调水工程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沙漠明渠建设、长距离输水工程自动化控制、输水系统安全与风险等重大难题。
 
6.“中国分区生态用水标准研究”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实验室完成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中国分区生态用水标准研究” 课题,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根据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区域水问题多样、与水资源相关的生态深度破坏情景、恢复管理目标分阶段多元、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竞争权衡等需求特点,开辟生态危机管理的技术途径,立足于自主创新,深入研究了生态退化过程及其相应的生态需水定义、多参数研究生态需水脉动过程以及经济生态用水合理配置和生态危机管理。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管理决策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对我国生态需水理论与技术有开拓性作用,原创性突出。
 
7.任立良教授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月25日下午,江苏省人民政府在省政协礼堂召开江苏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动员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和国家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到会并作重要讲话,河海大学任立良教授作为200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代表上台领奖。
    由任立良教授主持的“流域水文物理过程及数字模拟”,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主要研究内容有:⑴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分转化关系;⑵栅格型分布式水文模型及其与区域气候模式尺度的耦合;⑶复杂河网地区水循环动力过程模拟;⑷流量过程的非线性特征尺度效应。项目揭示了植被耗水-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机理及流域水循环多要素转化规律;建立了栅格型新安江水文模型;创建了复杂水系的水文-水动力多尺度耦合理论,构建了河网地区水循环动力过程计算模型。
 
8.郑金海教授承担一项2009年度中德合作科研项目
    日前,国家留学基金委发函(留金欧[2009]6037号)正式公布,经中德双方专家评审,全国共有25个课题入选2009年中德合作科研项目(PPP)。国家重点实验室郑金海教授与德国罗斯托克大学海岸工程研究所联合申报的“中国东南沿海与德国波罗的海海岸保护对比研究”课题获得资助。
    “中国东南沿海与德国波罗的海海岸保护对比研究”项目将以中国东南沿海与德国波罗的海海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地海岸保护历史措施及新近技术的全方位对比研究,与德方共同探讨现代海岸防护的理念与方法,提出适用于中德海岸的创新海岸防护措施。
 
 
 
 
 
 
学术交流与视察访问
1.张建云院士在黄委科技委2010年全体会议上做专题学术报告
    3月24日下午,黄河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2010年全体会议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作了题为“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的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黄科院总工程师姚文艺等也做了专题报告。黄委党组书记、主任李国英,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薛松贵,黄委科技委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王浩、张建云、陈志恺、韩其为,设计大师高安泽以及来自各单位的科技委委员、黄委机关部门、委属单位负责人聆听报告。报告会由黄委科技委主任陈效国主持。
 
2.台湾大学李鸿源教授应邀作学术报告
    2010年3月24日上午,台湾大学土木工程系李鸿源教授应邀来访,并作了题为“气候变化对台湾水资源的影响”的学术报告,主要探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策略及管理问题。相关科研人员2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李鸿源教授从全球水资源状况、世界水问题入手,详细介绍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所面临的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海啸及飓风等问题,指出下一个世纪全球将面临粮食安全问题、健康问题、物种灭绝问题以及自然规律的变异等。台湾的主要水问题突出表现在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泥沙量大、地质灾害严重。从水循环过程说明治水的问题不在工程技术,而在国土规划,提出综合治水的理念:将行政、立法、工程、宣传和国土规划的多部门统一协调管理。基于跨领域的对话与整合,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框架。
    李教授以自身的科学实践经验,强调了多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兴趣,与会科研人员就人工湿地建设、如何推动多领域协调管理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管理等方面和李教授进行了深入讨论。
 
3.宁波市水利局张拓原局长一行来实验室进行参观访问
    2010年3月9日,宁波市水利局局长张拓原、副局长张金荣一行来到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参观访问,河海大学副校长唐洪武、校长助理戴会超等陪同参观。
    实验室彭世彰主任、王文副主任热情接待了来宾。在参观了实验室相关实验平台后,双方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唐洪武副校长首先代表河海大学对张拓原局长、张金荣副局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来宾们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建设、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情况。实验室彭主任就实验室科研情况以及水利信息化建设做了介绍。会上,双方还就水利科技发展、水信息化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4.武警水电指挥部政治部主任范凌少将一行视察重点实验室
    2010年3月17日下午,武警水电指挥部政治部主任范凌少将一行在河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济干的陪同下,来到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视察。陪同范凌少将来访的还有武警水电三峡工程指挥部后勤部副部长俞飞民上校,武警水电指挥部司令部工程技术处高级工程师段玉忠少校,政治部干部处转业办副主任梁波少校等同志。
    实验室彭世彰主任及刘凌副主任热情接待了来宾。刘主任向来宾介绍了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并陪同来宾参观了相关实验平台。双方还就具体人才培养方式、科研合作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5.江苏省科技厅曹苏民副厅长视察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年3月25日下午,江苏省科技厅曹苏民副厅长在河海大学徐卫亚副校长的陪同下,来到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视察,实验室刘凌副主任热情接待了来宾。刘主任向来宾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建设情况,着重介绍了实验室近几年取得的科研成果,随后,曹苏民副厅长参观了实验室各实验平台。
 
6.澳门全国人大代表崔世平先生一行来访
    2009年12月28日,澳门全国人大代表崔世平先生一行2人来访。南科院李云副院长代表张建云院长会见了崔世平先生一行,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谈。
    李云副院长向客人介绍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分别交流了各自的研究领域、专业优势和承担的重大工程研究项目。崔世平先生一行对混凝土新材料、围海造陆、红树林保护、海工结构防腐、防渗技术等专业研究方面表示了较大的合作意愿。双方就围海造陆如何减少吹填沙的用量、港珠澳大桥等实际工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技术探讨,一致认为必须尽快落实具体的工程项目,作为合作的切入点,酝酿建立相对长期的合作机制。
    崔世平先生一行还参观了铁心桥试验基地。崔世平先生一行认为实验室在水利、水电和水运方面科研技术实力雄厚、工程经验丰富,可以利用中国政府对澳门特区的优惠政策,通过与澳门的合作,向香港、台湾,乃至东南亚辐射我院的业务范围,扩大我院海外市场的占有率。
 
7.英国Swansea大学副校长Ian Cluckie教授一行来访
    英国Swansea大学副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Ian Cluckie教授于2010年1月12日应邀来访。张建云院士、李云教高会见了到访客人。双方探讨了多领域合作的可能性以及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模式。张建云院士邀请Cluckie教授于今年底来南京参加“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国际研讨会”,并发表主旨演讲。Cluckie教授愉快地接受了邀请。随后,Cluckie教授饶有兴趣地参观了铁心桥试验基地。
    Swansea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在英国排名第一,有限元分析法就是由该大学首次提出的。Cluckie教授在洪水风险管理、水文信息、气象雷达和遥感等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
 
 
 
 
 
大型仪器设备介绍(十)
 
仪器名称:瑞典MALÅ-ProEx第三代数字地质雷达系统
    瑞典MALÅ-ProEx第三代数字地质雷达系统的基本原理是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无线电探向和测距),采用电磁波探测的一种技术, 频率一般在5-2500MHz。用于对地下结构、埋藏物以及人造结构成像;地下不同物体或介质的差异, 会对电磁波进行反射,使用者根据反射图像判断地下异常体的位置;基本工作模式为反射(包括CMP共中心点速度探测), 层析成像(雷达CT);具有启动速度快(约30秒后就可以进行探测)、自动实时滤波,可以在现场进行简单滤波设置以便解释数据、对已知深度的目标体,内置直接速度校准功能。
    ProEx配有三种天线:RTA100超强地面耦合天线、500兆中频屏蔽天线、1.2GHz高频屏蔽天线。
    主要用于公路铁路隧道衬砌检测,管线探测,公路铁路路面、路基检测、地质分层及基岩探测,隧道超前预报,电缆、管道及空洞探测,坝体检测和铁路公路路基检测等。
 
 
 
 
 
 
 
 
地 址: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河海大学内)
电 话:025-83787286    传真:025-83786606
邮 编:210098
网 址:http://www.hydro-lab.cn
    wdl@hhu.edu.cn
返回

  

      联系我们 | 后台管理 | 平台管理 | 办公管理入口

      地址:江苏南京西康路1号 河海大学    南京市广州路223号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邮编:210098  电话: 025-83786606    传真:025-83786606  E-Mail: wdl@hhu.edu.cn 

      版权所有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