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实验平台
  您的位置: 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 >> 实验室简报 >> 正文
  阅读全文

05年7月简报(总第二期)

 [添加时间:2005/7/30 14:04:02, 浏览次数:7610次 ]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暂行)已公布
      河海大学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近日联合发文,公布《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办法(暂行)》,该办法共分六个部分,分别是总则、组织机构、人员聘任与管理、经费、科研与成果管理、附则。
 
江苏省长江河道监测管理系统”重点项目启动仪式在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举行
      2005年4月22日,“江苏省长江河道监测管理系统”重点项目启动仪式在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举行。江苏省水利厅陶长生副厅长、季红飞副主任、黄章羽高级工程师,河海大学张长宽校长、严以新副校长,科技处赵坚处长、张行南副处长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彭世彰常务副主任等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
  江苏省水利厅陶长生副厅长、河海大学张长宽校长为“江苏省长江河道监测管理系统”重点项目研究室揭牌。启动仪式标志着“江苏省长江河道监测管理系统”进入实质性研发阶段。
  江苏省国家防汛指挥系统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建设的一期工程——江苏省长江河道监测管理系统长江防洪、长江河道整治管理子系统——于2005年2月28日至3月31日公开招标,河海大学由张长宽校长挂帅,集中水资源环境、交通海洋和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的40多位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与研究生,以其雄厚的水利信息技术实力与长期研发积累一举中标。
  “江苏省长江河道监测管理系统”覆盖江苏省水利厅和宁、镇、扬,苏、锡、常,通、泰沿江8市。系统功能设计为长江防洪、河道整治、岸线及水工程、水资源及水环境四大管理子系统;系统技术设计为数据采集、数据整编、空间数据库、专业模型库和业务运行管理等五大技术层次。系统综合运用水利专业模型、3S、数据仓库、信息网络等现代高新信息技术,形成经纬结构清晰、信息一体化的江苏长江决策管理系统。
 
陈建生教授荣获2004年度“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同位素公共实验平台负责人陈建生教授喜获2004年度“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这是继去年河海大学王超教授之后再次获得此项殊荣。
   “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是为表彰2004年对江苏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而专门设立的奖项。陈建生教授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同位素水文学、地下水示踪理论、方法、仪器、岩体裂隙渗流理论与测试,堤坝渗漏探测、天然示踪、地下水转换机理等方面的研究。2004年,全球科学界权威刊物英国《自然》杂志432卷发表了陈建生教授等8位研究人员论文《Groundwater maintains dune landscape》(《地下水维系高大沙山景观》),标志着我校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此外,他还于1987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1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4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陈喜教授入选教育部2004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据教育部教技函[2005]35号文件通知,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喜教授入选教育部2004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期限为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资助金额自然科学类每人50万元,哲学社会科学类每人20万元。
 
    2、陈建生教授获2004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同位素公共实验平台负责人陈建生教授主持的“广义稀释法及非汛期堤坝渗漏示踪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喜获2004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是由我校与广东省水利厅、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水利厅、龙羊峡水电站、碧口水电站共同完成。
      该项目在理论上推导了存在垂向流下的稀释公式,将示踪稀释测井方法推广到裂隙岩体渗流研究中,研究了单裂隙与裂隙组的渗流情况,将能量守恒热源法应用于堤坝渗漏通道的探测,提出了管涌预测模型。通过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在理论上研究了孔中存在垂向流时渗流场的变化情况,推导出了相关的数学方程和它的解,分别讨论了含水层为涌水、吸水等情况下广义稀释公式的适用范围;将广义点稀释法推广到裂隙岩体渗流领域,建立裂隙岩体渗流条件下的示踪理论,建立了单裂隙渗流物理模型,分别对裂隙与钻孔正交、平行、斜交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单孔、双孔与多孔岩体渗流模型,分别讨论了两孔间裂隙与裂隙相交的情况,通过该模型与方法可以获得等效水力隙宽、各裂隙(裂隙组)的静水头、渗透流速、裂隙交叉点的水头等参数。通过对裂隙岩体温度场及热物性参数的研究,将能量守恒与热传导理论应用于堤坝渗流场的研究之中,建立了堤坝渗流场探测的热源法;用综合示踪探测手段研究了在江河非汛期低水位条件下的堤坝渗漏,预测洪水期高水位条件下的堤坝渗漏及渗透破坏;建立了管涌和接触冲刷发展过程中双颗粒地层介质概化模型,理论上得出了管涌和接触冲刷发展形成集中渗漏通道的条件和空间发育规律。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水利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共发表论文47篇。该项目成果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北江大堤、河北黄壁庄水库副坝、小浪底左坝肩、刘家峡左坝肩、碧口大坝、陡河水库、句容岩溶探测和江都高水河堤段的渗漏探测与预报。
 
     3、董增川教授两项目通过验收
      由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董增川教授承担的课题《海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专项工作》及《松花江流域场次暴雨洪水分析查询系统及松花江流域场次暴雨洪水数据库建设》于2005年1月、2005年6月分别在海口和长春通过了验收专家组的验收。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课题成果汇报,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和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课题的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涉及面广;课题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先进,系统结构合理,计算结果可靠,实用性强。对课题完成情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建议课题成果进一步推广应用。
 
     4海门港通光海缆码头冲刷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项目通过评审验收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胡凤彬教授负责的“海门港通光海缆码头冲刷成因分析及防护对策研究”项目,于2005年4月15日在海门市由海门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持召开的评审会上通过专家组的评审验收。参加会议的单位有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通市水利局、南通市水利学会、南通市港务管理局、海门市水利局等。
 
 
     1、任立良教授、朱永华副教授参加第七届国际水文科学大会(巴西)
      第七届国际水文科大学会(VIIth IAHS Scientific Assembly)于2005年4月3-10日在巴西福斯·伊瓜苏举行,此届会议的主题为“淡水的可持续性与不确定性”,包括7个专题研讨会和7个报告会,其中“无资料流域水文预报预测”和“泥沙”两个专题的参会人数最多、学术报告最为精彩。此届大会的议题覆盖了国际水文科学最新的研究内容,从水量、水质到泥沙、冰川,从地表到大气、地下,从水文常规资料到遥感、同位素、示踪剂等各种新技术、新手段获取资料的应用,从模型构建、比较、评价到改进、参数估计,从水文学的现状到“水文2020”,从气候变化、城市化、土地利用到水资源、水管理。
      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300余位代表参加了四年一届的国际水文科学大会,中国与会代表16位,分别来自水利部水文局、清华大学、河海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郑州大学、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新疆地理与生态研究所。
      河海大学有6位教师向大会提交了研究论文,水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水文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任立良教授、朱永华副教授参加了会议并宣读了学术论文,并就2005年10月底或11月初由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召开的水文研究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协办单位、论文出版事宜,与国际水文科学协会的秘书长及出版社进行了磋商。
 
     2、彭世彰教授报告会
    2005年5月19日下午,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彭世彰教授,在研究生新教学楼为研究生们做了题为“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 报告。
    彭世彰教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我校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其中包括实验室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各方向主要研究的内容、预期目标、建设与研究工作基础及实验室的建设措施。
    本次报告会, 作为“五月•思源”研究生活动月---校史、学校发展规划系列报告之一,使同学们了解了我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情况,从而进一步认识了河海,加深了大家爱国爱校的思想感情。
 
    3、茆智院士和美国俄亥俄州科学院院士Larry C . Brown教授做专题报告
      2005年6月22日,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主办单位之一,邀请河海大学双聘院士、科学研究院节水所首席科学家茆智教授和美国俄亥俄州科学院院士Larry C . Brown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Brown教授作了题为《美国及俄亥俄州排水概况》和《农业水管理中地下水位调控与湿地建设综合技术》的学术报告,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美国及俄亥俄州的农业排水概况,并以生动的研究案例详细地介绍了美国在湿地建设方面的前沿技术。我校农水学科的教师、研究生约50余人听取了报告。报告内容新颖、丰富,会场气氛热烈,与会师生深受启发。Brown教授还与现代农业工程系的教师进行了座谈。茆智院士和Brown教授还参观了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各研究工作室、实验大厅等。张长宽校长会见了Brown教授等,并就国际合作、校际合作进行了会谈。
      Brown教授是美国国家评选出的顶尖级的农业水环境与水管理专家,是美国国家重大项目“密西西比河水环境修复”的顾问。近年来主持过“有利于水质改善、水环境保护的湿地系统集成研究”、“水质工程及评估”、“灌溉水的水质保护、改善与再利用”等十个项目,在有关水环境修复方面发表国际级高水平论文20余篇。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工作组来实验室视察指导
      2005年5月23日,以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为组长、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刘继南教授为副组长的教育部评估专家组一行13位专家来实验室视察指导工作。党委书记林萍华教授、校长张长宽教授、副校长鞠平教授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彭世彰教授等学校部门领导陪同视察。水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任立良教授、刘凌教授先后向专家组汇报了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本科教学工作的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林学钰教授一行视察实验室
      2005年3月2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林学钰教授一行5人视察了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陈喜教授向林学钰院士一行详细地介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降雨大厅等主要仪器设备。
      林学钰院士195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作为我国著名的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学家,长期从事地下水资源与评价的研究工作,在地下水的寻找、地下水资源的评价与管理和地下水污染模拟以及控制等众多领域取得了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在国内率先开展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使我国地下水管理工作进入系统化、模型化、定量化阶段。在区域和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流模型、预测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并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地下水水质模型,为许多地区,特别是中国北方城市地下水的合理调度和优化配置及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开展了地下水污染机理和微生物治理与地下水污染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国家发改委高新司刘艳荣副司长视察实验室
      2005年4月1日,国家发改委高新司刘艳荣副司长一行在校党委书记林萍华教授、校长张长宽教授和校科技处副处长陈星莺教授陪同下视察了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听取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导就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汇报。
 
UNESCO-IHE的Laurens van Pijkeren先生来实验室参观
      2005年4月15日,UNESCO-IHE的Laurens van Pijkeren先生在学校国际合作处副处长朱正东陪同下来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凌教授向Laurens先生介绍了实验室的基础研究条件及目前研究进展的情况。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领导视察实验室
      5月15日上午,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时明利、书记高航、副院长康望周、江恩慧率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各部门负责人一行19人来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视察指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彭世彰教授向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的领导介绍了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双方就进一步沟通、交流、拓宽业务领域进行了座谈。
      座谈后,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彭世彰教授、副主任刘凌教授陪同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领导观看了人工降雨和3S工作室。
 
鞠平副校长来实验室检查指导本科迎评创优工作
      5月11日下午,鞠平副校长、教务处吴胜兴处长来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本科迎评创优工作检查指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彭世彰教授向鞠校长汇报了实验室迎评准备工作情况,并陪同鞠校长巡视了实验室各工作室、实验大厅等。
国家重点实验室一贯坚持服务于本科教学的方针,面向本科学生开放,每年接待近2500人次学生的参观学习,定期为本科生举办学术讲座。本着促进本科教学,建设一流实践基地的原则,国家重点实验室不断改善实验条件,持续拓展教学实习基地。
返回

  

      联系我们 | 后台管理 | 平台管理 | 办公管理入口

      地址:江苏南京西康路1号 河海大学    南京市广州路223号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邮编:210098  电话: 025-83786606    传真:025-83786606  E-Mail: wdl@hhu.edu.cn 

      版权所有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